行業資訊
四川省印發:關于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深入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的實施意見
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關于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深入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的實施意見
川辦發〔2025〕35號
各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有關單位: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浙江“千萬工程”重要指示精神,充分發揮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在空間統籌、資源聚合、資金整合、政策融合、部門協同等方面的系統集成效能,推動城鄉融合發展、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和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經省政府同意,結合我省實際,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工作目標
到2027年,在全省啟動實施不少于60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在工作機制、協同方式、項目監管、資金整合、數字化場景等方面開展積極探索,形成較為成熟的制度體系,打造一批有特色、可復制、可推廣的示范樣板。到2030年,全面完成首批項目實施,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實施模式并大力推廣,實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城鄉區域發展更加協調平衡。
二、重點工作
(一)強化規劃引領,科學統籌實施。編制省級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專項規劃,系統部署全省整治工作。鼓勵各地結合實際編制市、縣級專項規劃,合理劃分實施單元,妥善安排整治任務和實施時序。實施具體工作應當根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實施方案,在保持“三區三線”總體穩定的基礎上,將整治目標、整治任務和空間安排等納入國土空間規劃統籌落實。〔自然資源廳、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廳、民政廳、生態環境廳、住房城鄉建設廳、交通運輸廳、水利廳、農業農村廳、商務廳、文化和旅游廳、省衛生健康委、應急管理廳、省林草局、四川測繪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各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負責落實。以下均需各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負責落實,不再列出〕
(二)開展農用地整治,強化耕地保護。實施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嚴守耕地保護紅線。銜接耕地林地園地空間治理“一張圖”建設,因地制宜開展耕地、林地、園地空間置換,提高耕地質量和連片度,促進農用地布局更加符合自然地理格局和農業生產規律,為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和發展現代農業創造條件。堅持先補后劃,按照“數量不減、質量不降、布局優化、生態改善”的原則,合理優化耕地及永久基本農田布局。結合高標準農田選址建設要求,補齊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短板,逐步將具備條件的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高標準農田。強化農田生態保育,豐富農田生物多樣性,改善農田生態功能。(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水利廳、農業農村廳、省林草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實施建設用地整理,提升配置效率。根據區域發展需求,對存量的低效、閑置建設用地進行整理盤活和空間騰挪優化,激發土地要素活力。穩妥開展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盤活存量建設用地,拓展節余指標使用場景,全力保障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用地需求。引導農民適度集聚,充分保障其合理居住、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產業發展等用地需求。推動工業項目向城鎮開發邊界內聚集,提高建設用地單位產出效率和節約集約水平。(經濟和信息化廳、自然資源廳、住房城鄉建設廳、農業農村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推進生態保護修復,提升資源環境承載力。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因地制宜采取分散式、小型化、近自然的生態修復措施,保護山水田園、河湖濕地等自然肌理結構形態的完整性、連貫性。統籌實施環境綜合整治、國土綠化、礦山生態修復、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和生態廊道建設等工程,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和資源環境承載力。在尊重權利人意愿的基礎上,審慎穩妥逐步調出生態保護紅線范圍內原有零星建設用地、現狀耕地等,促進生態空間結構完整。落實地質災害“隱患點+風險區”雙控措施,有序推動受地質災害隱患點威脅和風險區內群眾避險搬遷,守牢地質災害防治安全底線。(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住房城鄉建設廳、交通運輸廳、水利廳、農業農村廳、省林草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挖掘保護特色資源,傳承歷史文化。注重挖掘當地具有代表性的自然人文資源、農耕文明元素和鄉村民居特色,做好保護傳承工作。加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文物古跡、歷史建筑、古樹名木保護利用。加強鄉村風貌管控,保留鄉村特色和田園風光,延續川西林盤、川南民居、彝家新寨、藏羌村落、烏蒙新村、巴山新居等特色聚落空間肌理,探索自然人文資源傳承與價值轉化路徑,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自然資源廳、住房城鄉建設廳、文化和旅游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豐富拓展整治內容,助力和美鄉村建設。推動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弱項,提升整治區域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持續整治人居環境,深入實施農村垃圾、污水、廁所“三大革命”,基本消除項目區農村較大面積黑臭水體,完善垃圾收運處理設施設備。立足區域資源稟賦和現有產業基礎,挖掘培育彰顯地域特色、體現鄉村氣息、承載鄉村價值的新產業新業態,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種養、休閑農業、鄉村旅游、餐飲民宿、文化體驗、創意辦公、電子商務、農產品初加工、冷鏈、倉儲等產業,延伸產業鏈條,打造鄉村特色產業集群,進一步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廳、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住房城鄉建設廳、農業農村廳、商務廳、文化和旅游廳、省衛生健康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政策措施
(七)優化國土空間布局。在保持國土空間格局總體穩定的基礎上,支持結合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對土地開發利用方式和布局結構進行局部微調、統籌優化。涉及永久基本農田調整的,應當按照“總體穩定、優化微調”的原則開展,并充分論證其必要性。在確保城鎮開發邊界規模和擴展倍數不增加的前提下,支持結合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開展城鎮開發邊界優化調整。探索生態保護紅線內自然保護地核心區、地質災害避險搬遷騰退的建設用地節余指標,按比例折算為新增城鎮建設用地,單列并增補劃入城鎮開發邊界。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與國土空間規劃的動態銜接,針對不同區域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特點,由生態環境廳和自然資源廳共同研究確定開展試點的地區。(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農業農村廳、省林草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依法依規處置閑置土地,推進低效用地再開發。對因歷史原因形成,不符合相關規劃的零星工業集聚點,探索自行改造、聯合改造或納入土地儲備的新途徑,騰退優化建設空間。按照國家統一部署,通過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歸并的集體建設用地,依據國土空間規劃屬于經營性用途的,允許依法入市。按照“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園則園、宜草則草”的原則實施建設用地復墾,其新增耕地指標、林地定額等按要求核定。整治產生的增減掛鉤節余指標,可按要求在省域內流轉使用,其余建設用地指標由縣級人民政府管理,充分保障本縣域鄉村建設用地需求。(經濟和信息化廳、自然資源廳、農業農村廳、省林草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九)推動自然資源資產價值實現。鼓勵各地結合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根據產業發展需求,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配置方案,科學設權賦能,因地制宜打造自然資源資產組合供應標的,打通各類自然資源資產價值實現渠道,激發社會資本參與動力。經科學論證,在不影響礦業權勘查開采的情況下,允許將礦業權出讓區塊及周邊合理區域納入實施范圍,探索礦業權帶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實施方案出讓。(自然資源廳、省林草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強化要素保障激勵。支持整治區域內符合條件的子項目優先申報國家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符合條件的項目申報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市、縣級人民政府投資農用地整理所產生的補充耕地指標,符合要求的支持納入省級收儲。在不新增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的前提下,鼓勵金融機構探索創新金融產品,依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依法依規為符合條件的項目提供資金支持。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鼓勵整治產生的碳匯等生態產品參與交易。對項目實施完成后,綜合評估良好、具有示范效應的項目在全省予以推廣,視情況從自然資源廳管理的專項資金中予以獎補,對其中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修復績效突出的項目,加大獎補力度。鼓勵市(州)在城鎮開發邊界增量空間統籌時,對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開展較好的縣(市、區)予以傾斜支持。(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自然資源廳、住房城鄉建設廳、農業農村廳、人行四川省分行、四川金融監管局、四川證監局、國開行四川省分行、農發行四川省分行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一)探索跨區域整治實踐。統籌考慮鄉村類型及鄉鎮間資源稟賦、產業聯動、融合發展需求等因素,探索跨鄉鎮、跨流域等不同尺度、不同維度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實踐。支持在交通項目沿線、重大水利工程項目沿線等區域因地制宜探索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省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廳、交通運輸廳、水利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工作保障
堅持省負總責、市級監管、縣鄉實施,各級各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統籌部署、指導協調、方案編審、項目批準、過程監管、整體驗收等工作。自然資源廳牽頭制定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管理辦法,建立項目儲備庫,成熟一個,實施一個,搭建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全生命周期數字化應用場景,推動部門間數據共享與共抓共管。縣級人民政府要在充分征求所涉及村莊村民意見的基礎上組織編制實施方案,經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村民委員會同意,并經市級有關部門共同審查通過后,報自然資源廳批準實施。其中,涉及跨縣域流轉節余指標的增減掛鉤項目,須由市級人民政府審核后報省級人民政府批準。各類子項目由歸口部門依法依規履行立項、招標投標和驗收等程序,鼓勵探索“多審合一”、整體立項等模式,切實提升審批管理效率。項目實施過程中,要尊重群眾意愿,切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保障群眾全過程參與。各地各有關部門要總結宣傳推廣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的好經驗、好做法、好成效,強化典型帶動,發揮各方力量,營造全社會協同推進的良好氛圍。
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5年10月17日
更多相關信息 還可關注中鐵城際公眾號矩陣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





